导读:一个角色火了,联名铺天盖地,周边卖断货——这几乎是当下最标准的IP叙事。但热潮退去后,人们发现:除了几件商品,什么也没留下。角色被消费,但未被记住;热度来了,但情感没建立。问题
一个角色火了,联名铺天盖地,周边卖断货——这几乎是当下最标准的IP叙事。但热潮退去后,人们发现:除了几件商品,什么也没留下。角色被消费,但未被记住;热度来了,但情感没建立。
问题出在哪?或许是因为,我们太习惯把IP当作“商品资源”,却忘了它本可以承载更多:文化记忆、情感连接、社交互动、空间体验……
IP的真正价值,从来不止于“卖货”。而在一些新的实践中,这种“多元价值”正被重新唤醒。远昊文化做的正是其中之一。
从“形象授权”到“情感载体”
早期的IP商业化,往往是“贴图式”的:把角色印在T恤、杯子、手机壳上,就算完成。但这种模式的天花板显而易见——用户买一次,新鲜感就结束。
真正的突破,是让IP成为情感的出口。
迪士尼的EPCOT园区,不只是游乐场,更是通过《冰雪奇缘》《海洋奇缘》等IP,讲述环保、家庭、成长的故事,让游客在体验中产生共鸣;B站与UCCA联合推出的“童年动画展”,不卖周边,而是通过沉浸式装置唤醒集体记忆,许多观众在“大白兔”“黑猫警长”展区驻足良久,甚至落泪。
这些都不是“消费行为”,而是情感回溯。当一个IP能让人想起童年、想起某段时光,它的价值,就已经超越了商品本身。
IP作为“社交货币”:让人因兴趣而相聚
Z世代不再只为品牌买单,而是为“同类”聚集。而IP,正成为他们识别彼此的“社交货币”。
泡泡玛特不仅卖盲盒,更组织玩家社群、举办潮玩展、鼓励用户晒“拆盒瞬间”,让收藏变成一种社交行为;阿那亚的“戏剧节”“诗歌节”,以《繁花》《三体》等IP为引子,吸引书迷、剧迷专程前往,在海边帐篷里讨论文学与人生。
这些活动不靠门票赚钱,却让一个社区有了独特的文化气质。IP在这里,不再是被消费的对象,而是连接人与人的媒介。
让IP“活”在空间里:从快闪到常驻
很多IP活动是“一次性”的:搭个展,拍个照,热度退去,立刻拆掉。但也有团队尝试让IP真正“住”进空间。
多抓鱼在上海安福路的门店,长期陈列“旧书+插画”主题展,定期更换合作IP,形成稳定的“文化节奏”;言几又虽经历调整,但其早期尝试的“书店+展览+讲座”模式,仍为行业留下重要启示:IP可以是空间的“内容引擎”,而非临时装饰。
远昊文化也正走在这条路上。他们不创造IP,也不主打衍生品销售,而是将已有IP深度植入商业空间。在多个城市策划的“王者荣耀十周年线下快闪活动”中,他们还原游戏中的英雄氛围与竞技仪式感,打造沉浸式峡谷场景和打卡点。主展区以王者荣耀十年经典元素为核心,通过主题化装置、英雄形象展示及动态氛围营造,还原游戏世界观。吸引核心玩家与家庭客群共同参与。
活动期间,不少青少年专程前来组队参观,部分场次日均参与人数超千人。这不是靠补贴换来的流量,而是兴趣驱动下的自然聚集。IP在这里不再是被围观的对象,而是被参与、被热爱的生活一部分。
在“紫禁宫匠·故宫经典服饰展”中,非遗技艺通过互动体验、手作工坊、文创开发,走进现代生活;与公路商店合作的“黑市复兴计划”,则将青年亚文化带入主流商业体,形成独特的文化势能。
这些项目不追求“爆红”,但能在多个城市反复落地,形成稳定的内容输出。
结语:IP的价值,不在“多卖一件”,而在“多留一秒”
今天,我们不缺会设计IP的人,也不缺会卖货的渠道。缺的是,愿意让IP“慢下来”的团队。
真正的多元价值,不是开发多少款周边,而是能否让人因它而笑,而聚,而记起某段时光;不是一场活动有多少人打卡,而是结束后,是否还有人愿意提起它。
远昊文化所做的,或许就是这样的小事:不急于把IP变现,而是想办法,让它在现实世界里,多“活”一会儿。
当一个角色不再只是商品标签,而是某个人周末专程前往的理由,一段亲子互动的记忆,
或是一句“我也曾那样热血”的感慨——那一刻,它的价值,才真正完整了。